Alex Garland/ 2015/ English/ color/ England/108min
28天毀滅倒數、超時空戰警(Dredd)的編劇,海灘(The Beach)的小說原作者 - Alex Garland,今年他首度自編自導的科幻處女作 (Ex Machina) 今年三月份在SXSW電影節首映時,就獲得影評一片盛讚。筆者寫下此篇評論時,本片在爛番茄也有92%的高分。
雖然台灣不知什麼原因,最後將此片拉下上映檔期,直接改以DVD的方式發行。還是建議所有觀眾,不要錯過這部優質的獨立科幻電影。
片中主角Caleb (Domhnal Gleeson飾)的名字也有出現在聖經中- 迦勒,在摩西的派遣下,他是唯二能夠進入了應許之地的人,也展示了他對耶和華的堅定信心。而在本片中,以神自居的富豪老闆,Nathan (Oscar Isaac 飾),也同樣讓Caleb (進入應許之地(秘密的科技豪宅),要為他的創舉做信心背書,為他秘密開發的人工智慧Ava (Alicia Vikander飾)做圖靈測試, Ava若是通過測試,就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,能夠思考的個體,而非機器。但為期一個禮拜的測試開始後, 三人間的互相試探逐漸變成了玩過火的心理遊戲。
也許這種機器人想要成為人類的故事,已經有出現了不少,例: AI人工智慧、科學怪人。但Ex Machina 的成功之處,不僅是故事的節奏,張力,選角,拍攝角度,等各方面都做的相當到位。
故事由Caleb的觀點來逐漸推進,七次的測試中,從互相認識的狀態,Ava漸漸取得上風。Caleb變成了實質被關在玻璃牢籠中被觀察的對象。受試者Ava則成了主導測試的人,為贏得Caleb的信任,她利用了自我意識、想像力、手段、女性魅力和同情心,成功的從實驗室逃脫。
創造Ava的Nathan在年僅13歲時就寫出傑出的編碼程式,年紀輕輕就創立了Blue Book網路搜尋引擎公司。獨居在群山環繞,幽靜的豪宅裏。他只求達到追求科技上的成就,技術的改進,而少有情感因素牽扯在其中。
片名是取自一句拉丁文「Deus Ex-Machina」,意思是從機器而來的神(a god From the Machine)。這個句子源自希臘悲劇,一個演員扮演神,會藉由人或物件從天上降下,解決劇中角色的問題,最後為所有人帶來一個快樂的結局。而本片Ex Machina,就是沒有神的機器。原本扮演「神」的Nathan,最後被親手造出的機器給抹殺。
儘管Nathan達到了他原先安排測試的實際目的,他將Ava設計成憎恨Nathan,讓Ava將Caleb視為能夠幫助他逃脫的工具。但最後的結局,其實也在Nathan和 Caleb談論為何製作人工智慧時就預示了,當Nathan說到總有一天人工智慧看待人類,就會像在看待直立的猿人一樣。Caleb則引用了原子彈製造師奧本海默的名言 "我將成為死神,世界的毀滅者"。最終這股毀滅的力量,第一個摧毀的對象就是Nathan自己。
而Caleb在試驗中,一步一步掉進Ava心理操控的陷阱中。他曾和Ava提到了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故事,「黑白房間的瑪莉」,踏出了實驗室之外,才會是真正的人類,而非只是機器。Ava想和故事中的瑪莉一樣,踏出門外,成為人類,她的想像中只有他自己獨身一人。反之,Caleb在浴室中沖澡時的幻想,卻是他和Ava一起在戶外裏親吻。這也暗示了他倆的夢想其實是背道而馳的。
冷知識:
1. 儘管拍攝時間,只花了六週就完成,但後製Ava機械身體的特效,卻花了六個月。
2. 片中飾演機器人的兩名女演員,Alicia Vikander 和 Sonoya Mizuno都有學過芭蕾舞。( 難怪在詮釋機器人的動作細節上這麼精準)。
3. 劇中Nathan的豪宅,是在挪威的一棟私宅和 Juvet Lanscape Hotel拍攝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